旧版入口 英文版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与参考值

发布时间:2019-11-26  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书刊部
点击查看:原 文

  文章编号:1002-9826(2019)09-0009-08

  DOI:10.16470/j.csst.2019076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与参考值

Evaluation Model and Reference Value of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of Chinese Elite Male Boxers

吴国栋1,2,王德新1,3,陈超1,3*

WU Guodong1,2,WANG Dexin1,3,CHEN Chao1,3*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服务课题(2017HT080);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体育学院)(11DZ2261100)

  第一作者简介:吴国栋(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拳击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wgd8003156@126.com。

  *通信作者简介:陈超(1984-),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及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E-mail: taishanchenchao@126.com。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3.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2.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Nanjing 211168, China;3.Shanghai Key Lab of Human Pe-rforma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专家调查、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确定拳击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构建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建立专项力量评价参考值。结论: 1)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为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和3 min击打沙包;2)构建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Y=0.140×卧推+0.117×深蹲+0.124×坐姿负重转体+0.095×垂直纵跳+0.121×1 min双摇+0.155×30 s击打沙包+0.092×爬绳+0.156×3 min击打沙包;3)建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参考值,经回代检验评价参考值客观、有效。

  关键词: 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expert interview, expert investigation, tes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determine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the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of boxing, and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and establishes the reference value of the special strength,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diagnosing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trength quality of boxers, monitoring the strength training proces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strength training.Conclusions: 1)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of elite male boxers in China are push-on, squat, sitting position weight-bearing rotation, vertical jump, 1-minute double shake, 30-second hitting sandbag, rope climbing and 3-minute hitting sandbag; 2)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of elite male boxers in China: Y = 0.140 ×push-on + 0.117 ×squat + 0.124 ×sitting weight-bearing rotation + 0.095 ×vertical jump + 0.121 ×1-minute double rocking + 0.155 ×30-second hitting sandbag + 0.092 ×rope climbing + 0.156 ×3-minute hitting sandbag; 3) establishing th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of elite male boxers in China. The generation test proves that the reference value is objective and effective.

  Keywords: boxers;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886.1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10分制评分规则让拳击运动回归了对抗本质,强有力的拳头是赢得对手尊重,占据比赛优势,获得比赛胜利的先决条件。击打力量是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在进攻端上综合的表现形式,是力量素质在进攻拳法上最终的输出结果,是拳击运动员竞技表现的主要指标(Chaabene et al.,2015;Pierce et al.,2006;Smith,2006)。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击打力量上存在差异,高水平拳击运动员最大击打力量明显要高于中级和初级运动员(Smith et al.,2000)。有效拳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而击打力度是有效拳的首要衡量指标,击打力量和击打效果成正比,强烈的击打效果依靠强大的击打力量(陈超等,2018),且优秀拳击运动员力量和爆发力与击打力量高度相关(Loturco et al.,2016)。因此,力量素质是拳击运动员对抗能力的基础。

  与欧美拳击运动员相比较,我国拳击运动员普遍缺乏重拳和强对抗能力,且以中大级别尤为突出,我国拳击运动员出拳不能有效击打对方,产生威慑,在气势上、场面上、心理上易落于下风,不能也不敢和对手打中近距离。因此,力量素质水平相对薄弱限制了我国拳击运动员在对抗过程中的发挥,是阻碍我国拳击运动员进一步提高竞技实力的瓶颈。补偿、强化力量上的短板是在高强度、高对抗、高密度的情况下进行无缝隙对抗的首要条件。综上,构建客观、可靠的专项力量素质评价体系,科学诊断拳击运动员力量素质发展水平,合理控制力量训练过程十分关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WOS、EBSCO、中国期刊网、中国博士(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相关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拳击专项力量训练的资料和著作,作为理论支撑。

  1.2 专家访谈 

  针对哪些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指标适用于评价拳击专项力量素质水平对拳击运动训练专家进行深入访谈。

  1.3 专家调查 

  将初始测试指标发放给国家拳击队教练员及科研团队共计10名专家,进行2轮次意见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问卷设计按照“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分别赋予9、7、5、3、1分值,分别筛选、确定拳击运动员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评价指标。经过两轮次集中意见和筛选,最后建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意见集中度(M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算术平均值;意见协调度(Vj):各指标所得分值的变异系数。意见集中度越高,变异系数越小,说明专家对指标认可度越高。

  假设Xij表示第i个专家,第j个指标的打分,现在共有n个专家,m个指标。

  

  其中,Vj为j指标的变异系数,Sj为j指标标准差,Mj为j指标的算术平均值。Vj越小,表示j指标的专家意见协调度越高。

  1.4 测试 

  1.4.1 测试对象 

  2018年9月—12月,由经统一培训的测试人员对湖北省、河北省、四川省、江苏省、新疆自治区等拳击强省(自治区)的126名优秀男子运动员进行了测试,测试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对象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Test Objects 

  1.4.2 测试分组 

  将测试拳击运动员分为优秀组和一般组,优秀组为国际健将(3人)和国家健将运动员(67人),共计70人;一般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共计56人。按照国际拳联体重等级划分要求进行分组,轻量级为52 kg、57 kg级,中量级为63 kg、69 kg和75 kg级,重量级为81 kg、91 kg和+91 kg级(表2)。

表2 不同级别拳击运动员基本情况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Boxers of Different Levels

  1.4.3 测试指标 

  测试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及力量耐力,10个二级指标: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后抛实心球、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杠铃炮旋转推和3 min击打沙包。

  1.4.4 测试仪器 

  卧推架、深蹲架、躯干转体训练器(型号:FZTR)、3 kg实心球、垂直纵跳测试仪(型号:CSTF-ZT)、计数跳绳(品牌:DECATHLON)、沙包(品牌:九日山,50 kg)、爬绳(长8 m,直径38 mm)、杠铃炮筒架(20 kg杠铃杆接口)、20 kg杠铃杆以及若干杠铃片。

  1.4.5 测试流程 

  按照测试的基本流程要求,优先进行垂直纵跳、1 min双摇、后抛实心球、30 s击打沙包4项爆发力测试,其次进行深蹲、卧推和坐姿负重转体3项最大力量测试,最后进行杠铃炮旋转推、3 min击打沙包和爬绳3项力量耐力测试。

  1.4.6 测试监控 

  1) 动作质量监控:在每项测试内容中,强调动作规格,保证动作质量,及时矫正动作错误,避免发生急性损伤和意外伤害。2) 测试流程监控:在测试过程中,严格按照每站的测试内容、测试顺序、测试间歇依次完成每站测试。

  1.5 数理统计 

  利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始指标筛选 

  通过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巴以名 等,2008;鲍善军,2011;胡亦海 等,2005;于连志,2010; Loturco et al.,2016;Khudair,2017),搜集常用的拳击专项力量评价指标,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初步筛选出与拳击专项相关性高、有显著性影响的力量评价指标,拳击专项力量素质初选指标包含最大力量、速度力量以及力量耐力3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表3)。

表3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初始评价指标及评价内容

Table 3 Initial Evaluation Index and Content of Elite Male Boxers’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本研究以专家意见集中度大于7.0,协调度小于0.2为标准,通过两轮次专家筛选确定拳击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3个一级指标: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及力量耐力,10个二级指标: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后抛实心球、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杠铃炮旋转推、3 min击打沙包。

  2.2 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2.2.1 因子载荷统计 

  通过因子载荷对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子指标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后抛实心球和杠铃炮旋转推的因子载荷明显低于高载荷因子标准(载荷>0.5),结合专家意见予以剔除,最后确立了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3 min击打沙包8项指标(表4)。

表4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不同形式的专项力量子素质因子载荷统计

Table 4 Load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Special Strength Quality Factor of Elite Male Boxers

  2.2.2 不同专项力量素质的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不同专项力量素质做因子分析的适宜度,对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样本适当性量的KMO值和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当KMO趋近于l时,表明变量的共同因素越多,资料越适合于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如KMO<0.5,则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为0.734,近似卡度为512.660,自由度为28,显著性为P<0.01,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总解释方差,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特征值为0.91,接近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78.432%,3个主要因子涵盖了整体信息的78.432%。因此,认为可以接受前3个因子作为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主要构成因子(表5)。

  为了使这3个因子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对3个初始因子进行了因子正交旋转,得出旋转后的各指标在各因子上的因子载荷情况(表6)。

  根据各指标在因子中载荷绝对值大小和专家意见,对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各指标确定因子归属及命名,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3项指标构成第1因子;垂直纵跳、1 min双摇和30 s击打沙包3项指标构成第2因子;爬绳和3 min击打沙包2项指标构成第3因子。从每一个主成分中挑选指标作为代表,其依据有两个:1)因子载荷系数大,与拳击专项联系密切,在实际训练中较常采用的指标;2)能够比较简便地进行测试。由表7可知,建立的专项力量因子分析模型较为理想,入选指标充分地表现了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专项力量特征。

表5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总解释方差

Table 5 Total Explanatory Variance of Specific Strength Index of Elite Male Boxers

表6 专项力量指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Table 6 Factor Load of Special Force Indicators after Rotation

  2.2.3 专项力量单项指标权重 

  根据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各单项指标总解释方差中各因子的贡献率,计算出各因子的权重指数,获得一级指标权重(表7),一级指标中各单项指标权重计算以结合各测试指标在每个因子的特征值的绝对值(表8),按照公式(3)计算可得各指标在每个因子中的权重,通过指标在因子中的权重与该因子的权重指数相乘、求和公式(4),最后获得指标权重模型(表9)。

表7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指标权重

Table 7 Weights of Specific Strength Indicators for Elite Male Boxers

表8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Table 8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of Special Strength Components of Elite Male Boxers

    
  其中,ti为指标在因子中的权重,bi为指标在因子中特征值的绝对值,为所有指标特征值的绝对值之和。

  
  其中,Ti为指标的权重,mij为因子的权重指数,nij为指标在因子中的权重。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Y=0.140×卧推+0.117×深蹲+0.124×坐姿负重转体+0.095×垂直纵跳+0.121×1 min双摇+0.155×30 s击打沙包+0.092×爬绳+0.156×3 min击打沙包。

表9 专项力量各个指标在每个因子中的权重

Table 9 Weights of Specific Strength Indicators in Each Factor

  2.2.4 专项力量素质结构信度检验 

  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检验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基本结构因子信度。结果表明,所有指标相关性均大于0.3,修正后的项与总计相关性大于0.5,克隆巴赫Alpha>0.7(表10)。因此,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基本结构因子信度符合统计学要求。

  2.2.5 专项力量素质结构效度检验 

  采用多因素相关性分析检验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基本结构因子效度 。结果表明,研究因子构面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3个部分,各个因子构面的收敛效度介于0.620~0.868,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相关系数介于0.3~0.7,没有过高或过低的相关,对角线的AVE的开根号值均大于其他因子构面与因子构面的相关,代表因子构面与因子构面之间具有区别效度,平均值标准差有126个案,平均值介于86.989~297.005,标准差介于6.016~10.219(表11)。因此,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基本结构因子效度符合统计学要求。

表10 专项力量因子信度分析

Table 10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Special Force Factor

表11 不同因子间效度检验分析

Table 11 Validity Test Analysis of Different Factors

  注:对角线粗体字为AVE开根号值,下三角为皮尔森相关。

  2.3 专项力量素质评分参考值建立

  2.3.1 专项力量素质评分参考值

  参照邢文华(2008)《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的研究》评分标准,将每项测试指标数据按照百分数位(P90、P80、P70….P10)转化对应分数,将转化的分数乘以该项指标的权重再相加即可得到核心竞技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分,各单项指标评分见表12。

  2.3.2 专项力量综合评价参考值 

  为客观反映我国不同水平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差异性,以单项专项力量评价参考值为基础建立专项力量综合评价参考值。

  综合评价参考值的制定方法为:1)根据全样本各典型指标的单项评分表,将运动员测试的数据按各级别选材评价参考值进行评分,将实测数据转换成分数;2)分别计算运动员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得分,按每个指标的分数乘以它在该级指标中的权重,得到各指标的加权分,然后将各加权分数累加,即得运动员专项力量综合评价得分;3)最后计算样本总分数的P90、P70、P50、P30、P10的百分位数,得到综合评价参考值(表13)。

  2.3.3 综合评价参考值回代检验 

  为验证评价参考值制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根据各项指标的评价参考值和权重,将不同级别的拳击运动员原始数据换算成专项力量素质的综合评分,并根据不同级别的综合评分进行频数统计和卡方检验(表14、15)。结果显示,轻量级、中量级及重量级的国家健将及以上级别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可以说综合评价系统较好地反映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

表12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单项与综合评分对照表

Table 12 Contrast Table of Individual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Elite Male Boxers

表13 不同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综合评价参考值

Table 13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Value of Special Strength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lite Male Boxers

表14 不同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综合评价的频数统计

Table 14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pecial Strength of Elite Male Boxers of Different Levels

表15 不同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综合评价参考值回代检验的卡方检验

Table 15 Chi-square Test Statistics of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Value of Special Strength for Elite Male Boxers of Different Ranks

  3 讨论

  拳击运动员出拳时靠下肢先发力,经过躯干的转动将下肢蹬地的反作用力和腰部扭转的力矩传递至上肢,通过上肢出拳进行有效的击打。下肢是拳击出拳动作发力的源泉,核心是身体稳定、传导力量、发力的中间环节,上肢是拳击运动员实施击打的部位,这就形成一条完整的技术动力链。最大力量是确保击打力量的基础,速度力量是保证击打效果的关键,力量耐力是维系持续击打的保障。下文将分述不同专项力量指标的特征。

  3.1 最大力量指标特征分析 

  3.1.1 卧推 

  卧推是上肢最大推力的典型训练手段,最主要的训练肌群是胸部,而胸部是拳击运动员上肢击打力量输出的核心部位。其次是肩部,肩部是核心区和末端释放之间的中间发力环节,是击打发力的重要环节。最终是手臂,手臂是力量输出、传送,增加击打速度和末端击打的终端环节,将直接作用于对手身体上。卧推将末端击打的主要关节串联起来,形成拳击直拳击打技术的基本发力结构、顺序和模式。因此,对于拳击运动员而言,卧推最重要的功能是将手臂、肩部和胸部联系到一起形成合力,是拳击运动员上肢最为核心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3.1.2 深蹲 

  深蹲是下肢最大力量训练的典型手段,可全面、均衡的发展下肢力量素质水平。拳击运动是靠腿制胜的运动,下肢是有效进攻的主要贡献者(Filimonov et al.,1985),而且下肢绝对力量与击打力量呈显著正相关(Walilko et al.,2005)。无论移动、击打,还是躲闪,腿部力量至关重要,为核心技术动作提供最为强大的能量输出。其中,蹬转发力是拳击运动员击打力量的主要来源,没有强大的腿部力量,就谈不上强有力的击打力量。

  拳击运动员下肢节段蹬伸从“零速度”开始,依赖于大量的地面反作用力,克服惯性,加速身体在垂直轨迹上的运动(Bunton et al.,1993)。深蹲动作从脚蹬地发力开始,依次完成伸膝挺髋,整个动作的发力方式、发力顺序、发力方向同拳击运动员核心技术动作蹲起一致。可以说,深蹲是拳击运动员最为核心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

  3.1.3 坐姿负重转体 

  坐姿负重转体是以增强核心区旋转力为目的的训练手段。核心区在专项技术动作中的主要功能是凝聚核心力量,旋转产生力量;其次是传导下肢蹬转力量,传送到身体上肢;再次是增强核心区抗击打能力,有效吸收击打力量;最后是稳定平衡身体重心,维持技术动作稳定性。

  基础力量是格斗运动员提高击打力量的基础(Amtmann et al.,2003)。神经肌肉能力训练应是拳击运动员最大力量训练的重点(Lenetsky et al.,2013;Turner et al.,2011),而非肌肉肥大训练,这才更有助于提高拳击运动员击打力量、速度和效果。与此同时,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和卧推3个最大力量训练手段分别对应着下肢、躯干及上肢3个主要击打环节,共同形成完整的击打发力模式,对拳击运动员进攻、防守和相持能力均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2 快速力量指标特征分析 

  3.2.1 垂直纵跳 

  垂直纵跳是测量下肢爆发力的常用指标(Adams et al.,1992;Buchheit et al.,2010;Wisløff et al.,2004)。在格斗运动中,垂直弹跳能力和专项格斗技术具有显著相关性(Loturco et al.,2014;Zaggelidis et al.,2012,2013),且反向纵跳、静蹲跳测试相关研究进一步表明,蹬地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指数均与起跳速度显著相关(邱俊 等,2008),可见,垂直爆发力可增益拳击运动员快速蹬转、移动、击打等爆发式技术动作。

  垂直纵跳是一种增强式测试,也是神经肌肉刺激适应的主要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神经肌肉激活后的训练效应。超等长练习可提高神经支配能力,激发和爆发力相关运动表现的积极适应性(Chelly et al.,2010;Ramirez-Campillo et al., 2013,201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是拳击运动员力量训练的重点(Martsiv et al.,2014)。因此,垂直纵跳可有效反映拳击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可以作为拳击运动专项测试的指标(Khudair,2017)。

  3.2.2 1 min双摇 

  双摇是拳击运动员常用的专项训练手段。双摇要求拳击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上下肢协调性以及高度协同能力,才能完成更多次数;同时,双摇要求拳击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小腿爆发力、肌肉耐力。1 min双摇要求拳击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踝关节灵活性、弹性,连续多方向的跳跃,对踝关节的力量、稳定性要求较高。

  3.2.3 30 s击打沙包 

  击打力量是格斗类项目竞技表现的核心(Lenetsky et al.,2018),30 s击打沙包是测试拳击运动员专项击打爆发力的常规手段。快速、开放的击打动力链表现是拳击运动取得胜利的重要先决条件(Markovic et al.,2016)。拳击运动员击打沙包时,动作启动力源于施加地面的力,然后旋转髋部、躯干,最后伸展手臂击打对手(Filimonov et al.,1985;Lenetsky et al.,2013)。在击打过程中,沙包不定向多方位移动,拳击运动员要形成连续、高效击打,关键在于控制击打沙包的距离,快速、有效移动,准确把握击打的时机、落点、速度和节奏。30 s击打沙包测试拳击运动员在30 s内的极限出拳次数,且要求具有一定击打速度、力量,这不仅要求拳击运动员具备爆发力,还要有一定的耐力。

  快速力量指数等于力量除以发力时间,是快速力量发力速度和快速力量水平的评价指标(王宝成,2001)。拳击运动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输出尽可能大的力量(鲍善军,2011;于联志,2008),与标枪、铅球等运动员相比,尽管最末端释放的力量并不是最高的,但达到最大击打力量的时间却是最短的。研究证实,下肢发力速度和拳击运动员不同拳法的击打速度成正比关系(苏彦炬 等,2013a,2013b,2013c,2013d),所以,拳击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3.3 力量耐力指标特征分析 

  3.3.1 爬绳 

  爬绳测试的主要目的为:1)上肢耐力。上肢肌群始终处于向心、离心交替收缩,全面、均衡增强上肢力量,有助提高拳击运动员上肢力量及力量耐力;2)握力耐力。因长时间握住拳套,拳击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握力耐力,否则出拳速度、力量均会受到影响;3)拳击运动员对协调能力、核心控制能力的要求较高。

  爬绳是以上肢力量耐力为主,兼以握力耐力、协调能力和核心控制力的综合性测试项目,可作为拳击运动员力量耐力测试手段。

  3.3.2 3 min击打沙包 

  3 min击打沙包测试拳击运动员在3 min时间内极限出拳次数,是测试拳击运动员专项无氧耐力的常规手段。和30 s击打沙包相比,测试时间和每回合比赛时间一致,并更加注重于拳击运动员有氧能力、肌肉耐力的评估。拳击运动员要预判沙包移动方向、方位,把握击打距离、时机,准确、有力击打沙包。

  拳击比赛在进攻、防守和相持端均需要力量耐力的支持。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测试指标首先普遍具有高度协调性,以全身、区域发力为主,和拳击运动关键技术动作表现相吻合。其次,指标具有综合性,涵盖了不同身体部位、不同力量素质、不同运动模式的多元化指标。并且,指标具有专项性,和拳击运动的发力方向、发力顺序、发力模式具有高度关联性。

  4 结论

  1)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指标为卧推、深蹲、坐姿负重转体、垂直纵跳、1 min双摇、30 s击打沙包、爬绳和3 min击打沙包。

  2) 构建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模型:Y=0.140×卧推+0.117×深蹲+0.124×坐姿负重转体+0.095×垂直纵跳+0.121×1 min双摇+0.155×30 s击打沙包+0.092×爬绳+0.156×3 min击打沙包。

  3) 本研究建立的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评价参考值,经回代检验评价标准客观、有效。

  参考文献:

  巴义名,朱荣辉,2008.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2(6):89-92.

  鲍善军,2011.拳击运动员专项力量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5(11):90-96.

  陈超,王德新,吴国栋,等,2018.新规则下拳击运动项目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 38(10):91-99.

  胡亦海,于联志,2005.我国拳击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7(1):1118-1121.

  邱俊,张胜年,刘广奇,2008.武术少年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测试评价及训练方法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44(1):131-134.

  苏彦炬,吴贻刚,吴怡刚,2013a.拳击后手摆拳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的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8(1):35-39.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等,2013b.拳击前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与出拳速度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6(7):139-144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等,2013c.拳击后手勾拳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9(3):55-61.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等,2013d.拳击后手直拳下肢快速发力对出拳速度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49(2):118-122.

  王保成,杨汉雄,2001.竞技体育力量训练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邢文华,2008.优秀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于联志,2008.我国拳击奥运集训队员运动素质的因子分析与理论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4(6):77-79.

  ADAMS K, O’SHEA J P, O’SHEA K L, et al., 1992. The effect of six weeks of squat, plyometric and squat-plyometric training on power production[J]. J Appl Sport Sci res, 6(1): 36-41.

  AMTMANN J, BERRY S, 2003.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for reality fighting[J]. Strength Cond J, 25(2):67-72.

  BUCHHEIT M, MENDEZ-VILLANUEVA A, DELHOMEl G, et al., 2010. Improving repeated sprint ability in young elite soccer players: Repeated shuttle sprints vs. explosive strength training[J]. J Strength Cond Res, 24(10): 2715-2722.

  BUNTON E E, PITNEY W A, CAPPAERT T A, et al., 1993. The role of limb torque, muscle action and proprioception during closed kinetic chain rehabilitation of the lower extremity[J]. J Athl Training, 28(1): 10.

  CHAABENE H, TABBEN M, MKAOUER B, et al., 2015. Amateur boxing: Physical and physiological attributes[J].Sports Med, 45(3):337-352.

  CHELLY M S, GHENEM M A, ABID K, et al., 2010. Effects of in-season short-term plyometric training program on leg power, jump-and sprint performance of soccer players[J]. J Strength Cond Res, 24(10): 2670-2676.

  FILIMONOV V I, KOPTSEV K N, HUSYANOV Z M, et al., 1985. Boxing: Means of increasing strength of the punch[J]. Strength Cond J, 7(6): 65-66.

  KHUDAIR M,2017. The search for sport-specific tests in boxing: Strength, power and anaerobic measurements[D]. Halmstad: Halmstad University.

  LENETSKY S, BRUGHELLI M, NATES R J, et al., 2018. Vari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punching impact kinetics in untrained participants and experienced boxers[J]. J Strength Cond Res, 32(7): 1838-1842.

  LENETSKY S, HARRIS N, BRUGHELLI M, 2013. Assessment and contributors of punching forces in combat sports athlete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J]. Strength Cond J, 35(2): 1-7.

  LOTURCO I, ARTIOLI G G, KOBAL R, et al., 2014. Predicting punching acceleration from selected strength and power variables in elite karate athletes: A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J]. J Strength Cond Res, 28(7): 1826-1832.

  LOTURCO I, NAKAMURA F Y, ARTIOLI G G, et al., 2016. Stren-gth and power qualiti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with punching impact in elite amateur boxers[J]. J Strength Cond Res, 30(1):109-116.

  MARKOVIC P, SUZOVIC D, KASUM G, et al., 2016. Effects of training against elastic resistance on jab punch performance in elite junior athletes[J]. Int J Fundam Appl Kinesiol, 48(1): 79-86.

  MARTSIV V P, 201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activity parameters of amateur boxers high qualification[J]. Phys Educ Students, 6:41-44.

  PIERCE J D, REINBOLD K A,LYNGARD B C, et al., 2006. Direct measurement of punch force during six professional boxing matches[J]. J Q Analysis Sports, 2(2):3-3.

  RAMIREZ-CAMPILLO R, ANDRADE D C, ÁLVAREZ C, et al., 2014. The effects of interset rest on adaptation to 7 weeks of explosive training in young soccer players[J]. J Sports Sci Med, 13(2): 287.

  RAMÍREZ-CAMPILLO R, ANDRADE D C, IZQUIERDO M, 2013. Effects of plyometric training volume and training surface on explosive strength[J]. J Strength Cond Res, 27(10): 2714-2722.

  SMITH M S, 2006. Physiological profile of senior and junior England international amateur boxers[J]. J Sports Sci Med, 5(CSSI)74-89.

  SMITH M S,DYSON R J, HALE T, et al., 2000. Development of a boxing dynamometer and its punch force discrimination efficacy[J]. J Sports Sci, 18(6):445-450.

  TURNER A, BAKER E D, MILLER S, 2011. Increasing the impact force of the rear hand punch[J]. Strength Cond J, 33(6): 2-9.

  WALILKO T J, VIANO D C, BIR C A, 2005. Biomechanics of the head for Olympic boxer punches to the face[J]. Brit J Sports Med, 39(10):710-719.

  WISLØFF U, CASTAGNA C, HELGERUD J, et al., 2004. Strong correlation of maximal squat strength with sprint performance and vertical jump height in elite soccer players[J]. Brit J Sports Med, 38(3): 285-288.

  ZAGGELIDIS G, LAZARIDIS S, 2013. Muscle activation profiles of lower extremities in different throwing techniques and in jumping performance in elite and novice greek judo athletes[J]. J Hum Kinet, 37(1): 63-70.

  ZAGGELIDIS G, LAZARIDIS S N, MALKOGIORGOS A, et al., 2012.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jumping performance between untrained males and advanced Greek judokas[J]. Archives Budo, 8(2): 87-90.

  (收稿日期:2019-03-29; 修订日期:2019-08-15; 编辑:丁合)

扩展功能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